长安的春天总是雨不断,天气灰蒙蒙的,压得人不过气来,不过今日的朝政却有两人风无限,其中一位是杨慎矜,去年的太府统计下来,又为皇帝省下了大笔的费用,由于韦坚今日上朝表功,皇帝对他格外看重,虽然这条自江南至长安的运河为朝廷带了巨大的好,然而沿途被征召的民夫却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这些对韦坚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皇上能够看到他的功劳就行,果然李隆基金口玉言,想要加封韦坚为史中丞,封韦城男,原有的职务不变,如此韦坚摇一变,兼数职,可谓青云直上,对于皇上这个提议,得到了左相李适之以及兵部侍郎张垍等人的支持,而李林甫则是顺水推舟,朝堂上两人罕见地达了一致。
虽然韦坚投到了李适之的门下,不过李林甫表面上仍然跟他关系极好,自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刁难他。韦坚心中非常得意,李隆基对此也是极其满意,两位丞相一齐支持韦坚,可见他的封赏是众所归,当即下旨将韦坚的升确立下来。
韦坚三拜九叩谢恩之后,忽然当众提出,说了一番杨慎矜品格端正,治财有功等赞的话语,向皇帝推荐,希封他权判史中丞的职。此事是他过深思虑想到的主意,杨慎矜至今政治动向不明,如果能够争取到杨慎矜的支持,对于他以及太子都有着莫大好。
李隆基早就听说过杨慎矜的才干,一直想着要提拔他,皇宫的花销巨大,而杨慎矜却能够将太府的财治理的井井有条,无疑打动了李隆基的心,他没有急着表态,希先看看百的意见。李适之跟韦坚政治联盟,此刻自然不能袖手旁观,站出来为杨慎矜言了几句,态度很明确。
突然间得到李适之跟韦坚的好意,杨慎矜站在列班中却到忐忑不已,他并非不喜欢高誉,然而杨慎矜对于朝堂上的两大势力的斗争若观火,如履薄冰,生怕一着不慎牵扯进去,然而树静而风不止,韦坚的主动示好,将他瞬间推到了风口浪尖。
杨慎矜悄悄的看了一眼站在百之首的李林甫,只见李林甫没有任何异样,不出言反对也不表明拒绝,只是一副面无表的样子。杨慎矜心里更加害怕,他出权贵,又掌控着皇宫太府的职务,对于李林甫的势力却是一清二楚。京城之,朝堂之上,李林甫都是起着关键影响的人,以他为中心,已在十年间建立以自上而下,由到外的庞大政治集团,百对畏之如虎,噤若寒蝉。而杨慎矜又是个事事小心的人,并不愿意因为升就被李林甫误认为亲近李适之等人,所以杨慎矜恐惧之下,权衡利弊,很快就表明态度。
在所有人的关注下,杨慎矜走出朝列,跪下来低着头推辞道:“微臣能力平平,仰仗父德当此大任,已是荣宠之至,史中丞之职关系巨大,陛下收回命,容臣再历练时日,再为陛下分忧。”
杨慎矜的坚决推辞,使李隆基更加欣赏他,能够拒绝高厚禄,至证明杨慎矜诚实踏实,忠心耿耿,既然杨慎矜不敢担任史中丞的职位,不如给他其他封赏,想到此,李隆基向着金銮殿下方,一直趴在地上的杨慎矜说道:“既然爱卿推辞,那朕也不勉强你,不过爱卿也不必妄自菲薄,你的能力有目共睹,朕就授你为谏议大夫兼侍史、知太府出纳。如此爱卿可以接了吧。”
一来二去,杨慎矜仍然得到了皇上的提拔,然而韦坚心中就没有那般痛快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杨慎矜不愿意接他的好意,对于他韦坚的主动示好,不为所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杨慎矜也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拒绝了韦坚与李适之的橄榄枝。
而一直没有说话的李林甫此刻站了出来,恭敬地向皇帝表示,他也很认同杨慎矜的提升,杨慎矜拒绝了李适之,就等于半只脚进了自己的门下,他刚才沉默不言,就是要看看杨慎矜的选择,果然他还是摄于自己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