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上俯视着群臣,但是下面大臣们雀无声,两列朝臣,左边以陈希烈为首,右边以李林甫为尊,李林甫在这个位置已站了十多年,没有人能够撼动他的位置,过去李适之在左,常会反驳他的观点,但是现在,自从李适之被贬出长安,早朝再也没有异样的声音。
此刻皇帝提出西域小律等国的背信弃义,投吐蕃的怀抱,切断了唐朝在西域的通途,李隆基向来对西域看得很重,苦心营,当然不容许小律就这样轻易落吐蕃的掌控,但是很遗憾,边将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相继奉命征讨,都出师不利。
现在李隆基再次提出来,群臣都雀无声,战场上的事,不懂就不说,言多必失嘛。
看到大臣们一个个都束之高阁,没有好的建议,李隆基的脸越来越难看,语气不善的大声说道:“安西北庭两节度三次征讨,都无功而返,难道我大唐无人了吗?”
这下子群臣更是噤若寒蝉,一个个低下头来,小律山高路远,再加上吐蕃这两年兵势强大,前面三次征讨唐军都被挡在吐蕃的城堡之下,由吐蕃的兵力做屏障,想要远攻小律,无异于难于登天,再则就算到达小律,如果对方提前收到消息,吐蕃援兵随时可以穿过雅鲁藏布江,届时唐军首尾难顾,进退两难。正是因为几点,唐军才屡战屡败。
李隆基最后将目定格在李林甫上,因为众臣之中只有他仍然之若素,泰然自若,“李爱卿,依你看,这次派哪位大将前去征讨胜算较大?”
听到皇帝的问话,李林甫不慌不忙地说道:“启奏陛下,臣心中倒有一个人选,若说大唐的名将,当属王忠嗣与李跃这两人为最,王忠嗣老持重,用兵稳健,治病严厉,百战百胜,对阵突厥未尝败绩,不过此次面对的敌人是遥远的西域,王忠嗣这一套恐怕并不适用。”
李隆基看到他停滞了话语,明白李林甫所要推荐的人选就是另一位大将,此时一个名字已在所有人心头跃然而出,“陇右节度使李跃!”
“爱卿的意思是说李跃适合此次征伐小律的军事任务?”
李林甫点点头,自信地说道:“李跃年纪轻轻,喜欢出奇制胜,智勇双全,面对吐蕃未尝败绩,臣认为此次征伐由陇右节度使李跃出征最为合适。”
班列群臣中大多都是李林甫的心腹,王珙等人都在为李林甫对李跃的这番夸赞疑,李林甫已招呼过他们,要寻找机会削弱李跃的权势,现在李林甫自己却反其道而行,难道说李林甫改变了注意?
李隆基接着问其他大臣。“众位爱卿觉得如何?”
陈希烈只是李林甫的应声虫,此时正是表现的机会,最先站出来附和道:“微臣觉得右相的提议很好。”
其他大臣虽然不理解李林甫的用意,但是也都相应地出面赞同李林甫的话,一呼百应,这就是朝廷的现状。贺凌桓站在中间的位置,对于眼前的各种谄的脸,心中不屑一顾,只不过他也在疑,恐怕李林甫推荐李跃出征小律,只是黄鼠狼给几百年——没安好心。
众朝臣一片和气的气氛落在李隆基的眼中,他十分满意这种和谐的早朝气氛,心中也有了主意,对侧边的高力士吩咐道:“上将军拟旨:小律等西域十五国,朝秦暮楚,背信弃义,现命陇右节度使李跃即日对出兵西域,率军攻打小律,振我大唐军威。”说道这里,李隆基忽然犹豫了一阵补充道:“若能功,定有重赏!”
高力士微微一怔,将这句话补上念出来,这最后一句话恐怕是特别指向李跃的文职被撤去的事,别有深意,似乎有以功抵过的意思。
长安城出于远郊的一所小院,简陋的摆设,却别一格,木桌边坐着两个人,一个人体胖胖的,正是为李跃管理报的李福,另一人正是十大豪侠之中,被李跃专门放在长安的九幽,最近长安城发生了那么多事,李福都若观火,但是李跃的命令只是让他在幕后搜集报,不能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