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护眼
关灯
开灯

第143章 教育熊孩子

“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掌权者,所以我们比其他人,更希发生改变!”

听到了桓严说出这句话,萧文的表似乎有些古怪。

老实说,虽然杨家在现阶段对于萧文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政治盟友。

其重要程度,仅次于即将为列侯的李伯考。

然而对于世家这种构,萧文却没有太大的好

毕竟,从东汉末年开始为华夏统治阶层,然后在魏晋南北朝,乃至于隋朝和初唐时,一直作为统治阶层的世家大族,是和一个萧文十分讨厌的制度相挂钩的。

那就是九品中正制!

所谓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而这种从雏形出现,到被科举制度所形的读书人群体彻底取代,时间更是要翻倍——到达读书人战斗力最强的朝代,宋!

期间八百年里,中国一直保持着周朝以来历史最低的社会流动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这乍一看不过是一个人才资源数据管理制度。虽然上中下这些字眼有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意思。可如果无视其装饰的言语,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问题。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吏的升迁与罢黜。

但是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如果九品中正制能够由一群绝对不带任何执行的人,或者直接由人工智能做出绝对客观公正的评价,那理论上还是不错的。

然而这种制度的执行者却是吏和世家员。

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引世家大族监守自盗。

如果说执行军功选爵制度的军人还会顾及军人荣誉,不会常出现让一个胆小如鼠的家伙通过后门获得军功。

执行科举制度的读书人出于圣人门生的骄傲,不会常出现考试舞弊。

而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这两种制度为虽然有所,但出现问题只是偶然的制度。

那么执行九品中正制的世家,唯一会做的,就是为了延续家族,让自己的子侄们安排上最好的位置。

而这,也让世家垄断社会上层,为一种必然。

这种不靠读书人的才华,也不靠战场的军功,一个人的未来,完全依靠他的投胎水平的社会形态,作为一个从二十一世纪而来,接过现代教育的萧文来说,是无法接的事

然而正如桓严所说的那样,世家大族此时并不是掌权的统治阶层。对于他们来说。

改变,对于统治者来说绝对是一种危险。但是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却是一种可以火中取栗的事

只要有利于他们,他们为什么不去冒险?不去追求变革?

在想明白桓严的说法后,萧文也不再怀疑,直接告辞,离开了他的家里。

……

“是萧上造吗?”

当萧文前脚刚踏出杨家的时候,一个声音就在路边响起。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