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镇,位于淮阳河岸边,蜿蜒千里,路此地,与周边水系汇流,素有七十二水归淮阳之说,这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代便在此屯兵。古镇上至今还能看到数百年前的古城门,上面隐约可见阳首镇四个古朴大字,宛如金钩银划,苍劲有力。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淮阳镇居民大多以打渔为生,手工作坊也有,却的可怜。眼下正直初夏,天空刚泛起鱼肚白,便有很多渔民下河捕捉鱼虾,或者去弄当地三宝,蒿子、蚬子、召鸟。
河边石墩旁,叶凯正捧着一本泛黄书籍,认真看着,时不时皱起眉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自本自,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照其昼,月照其夜,列星朗,阳化,非有为也。”
“……”
叶凯刚看的神,旁边传来笑声,接着便听到王顺声音传了过来。
“凯哥,卖多烧饼了?”
“没多,给我来一碗豆浆。”叶凯接过豆浆,喝了两口,而后递给王顺一个烧饼。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年龄相仿,同班同学,却因家境平穷,早早辍学。
叶凯父亲被陷害,济犯判了无期徒刑,母亲体弱多病,按时吃药,爷爷当年响应号召,参加抗却没回来,从此以后杳无音讯,前两年也去世了。家庭压力全部落在他一个人的上,吃饭钱都没了,还谈何上学,谈何梦想?
王顺家庭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三代务农,一亩三分地,若是风调雨顺,日子还凑合过,要是大水大旱,本就没饭吃。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淮阳河神,洪水从没间断过,还记得前些年洪水冲破堤坝,连夜搬家,那时候叶凯只有七八岁。
“凯哥,你总看那本破书有意思吗?”王顺见叶凯整天捧着本古书,爱不释手的样子,说不出的郁闷。
“有没有意思都要看!”叶凯声音不大,却铿锵有力,眼中闪过坚毅之。
“对了,你那本书啥来着?阳鬼术?真以为淮南子留下来的失传典籍啊?”王顺不以为然,他觉得这都是骗人把戏。
叶凯讪讪一笑,没有回答,别说,这书他还真能看懂。
这书上说的事确实和淮南子有关,还是未传下来的手抄本,遥想汉朝,淮南子也是人,广招门客,编书立著,心治理藩地,后因和汉武帝思想不合,最终以大逆不道等罪名,含恨自杀,羽化而去时留下一句典语,一人得道,犬升天。
“别看了,再看了你也不了仙,我给你说了故事吧!你知道淮阳河,为何有如此多鱼虾?”王顺神兮兮道,“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里是七十二水聚集之,以前战乱时,很多尸体漂浮到此,鱼虾争抢,所以河里才会出现质鲜的淮王鱼。”
“真的假的?”叶凯愣了愣,很是怀疑的看了王顺一眼。
“还记得南塘心吗?旁边便是乱坟岗,那里白骨如堆,一挖一片。每到晚上,风阵阵,鬼哭之声不绝于耳。”王顺说着全一抖,面带惊惧道,“不说了,不说了,这故事太瘆人,再说下去晚上都不敢出门了。”
叶凯凝视弯曲河道,正北方是淮阳河分支,颍水河口,据记载那里是管子的家乡。叶凯母亲便是颍水县人,离管子故乡很近。其实,他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母亲生他前,还有对龙胎,因早产,生下没多久便夭折了,那年头计划生育管的,如果真能活下来,恐怕也没他什么事了。
没多久,母亲又怀孕了,临产时摔了一跤,见红,医生都说保不住,孩子可能会死在肚子里,赶快想办法保住大人吧!舅舅托人找来一位老道,那道士随意在墙上抹了把灰,让母亲喝下,孩子不但保住了,母亲虚弱体也渐渐好了起来,老道临走时嘱咐他,不要再养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