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還有速度?”聽到這話,孫尚香首先驚訝地問道。
“當然。”蕭文說道:“每時辰七千兩百萬里。”
一時辰等於兩小時,一公里等於兩里,所以經過簡單的運算,蕭文就能用孫尚香聽得懂的單位和孫尚香說。
“那麼…”孫尚香雖然第一次聽說光速的概念,但她似乎還是想瞎矇。
於是她說道:“光速這麼快,那當然是一瞬間的事情了。”
“不。”蕭文搖了搖頭。
“一盞茶?”
“沒那麼快。”
“一炷香?”
“還是快了。”
“那是一時辰,總不會是一天吧!畢竟牛郎織女每年只有一天能見面。”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一共需要十六年零五個月。”蕭文笑眯眯地說道。
牛郎是天鷹座α,西名Altair。
織女是天琴座α,西名Vega。
兩者之間的距離是十六點四光年。所以牛郎織女的傳說根本不可能實現。
“我再考你。”
蕭文看着孫尚香,問出了第二個問題:“圓周率的小數點後十位是多少?”
“後九位?”聽到這個問題,孫尚香再次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她說道:“這東西我知道,但哪怕是那個出生小國的祖沖之,也只是把圓周率推算到後七位。怎麼可能有人知道圓周率後十位呢?”
蕭文微微一笑。
的確,在歷史上,公元263年,中國數學家劉徽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他先從圓內接正六邊形,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圓內接正192邊形。
他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包含了求極限的思想。
劉徽給出π=3.141024的圓周率近似值,劉徽在得圓周率=3.14之後,將這個數值和晉武庫中漢王莽時代製造的銅製體積度量衡標準嘉量斛的直徑和容積檢驗,發現3.14這個數值還是偏小。
於是繼續割圓到1536邊形,求出3072邊形的面積,得到令自己滿意的圓周率——3.1416。
在公元480年左右,出生在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經過計算,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結果,給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過剩近似值3.1415927。
之後,阿拉伯數學家卡西在15世紀初求得圓周率17位精確小數值,打破祖沖之保持近千年的紀錄。
然後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范·科伊倫(LudolphvanCeulen)於1596年將π值算到20位小數值,後投入畢生精力,於1610年算到小數後35位數,該數值被用他的名字稱爲魯道夫數。
不過小數點後十位的數字,只要是接受過小學教育的人應該都記得。
於是,蕭文在沒有查看圖書館的情況下,就脫口而出道:“3.141592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