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蕭文和他五個學生,才有資格用得起漢國生產的藝術品龍頭——漆器。
事實上,春秋時,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連吃飯用的食器,都有不同的禮節規定,地位低的人是用不了當時流行的青銅器的。
但正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漸漸地,一些貴族貧窮了,一些士庶卻富裕了。
雖然被禮儀所限,依然不敢過度僭越地使用青銅鼎簋,但另一種器物卻流行起來,與青銅代表地位一樣,它成了富裕的標誌。
這便是漆器。
歷史上,中原的梁宋之地,號稱有“千樹漆”,是中原漆器製作的手工業中心。
當年莊子就在宋國當漆園小吏。
但這裡的漆器並不便宜,好的漆器,價格堪比黃金。可以說,這東西的價值,能和後世的瓷器相提並論。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保留的禮樂制度之中,華夏貴族在飲食方面繁瑣,遠不止青銅器這麼簡單。
事實上,在他們吃飯的時候,除了用到筷子和勺子以外,餐刀和餐叉也是必不可少的廚具。
沒錯!
餐刀和餐叉,雖然在二十一世紀是屬於西餐的標誌。可是這玩意,其實並非西方獨屬。
從周朝到春秋戰國時期,再到秦漢,中國人吃飯,尤其是士大夫貴族的宴飲,還有種種規矩講究。
餐桌上不止用箸筷,勺子這類後世子孫常用的餐具,同樣也有後世不常用的餐刀、餐叉。
蕭文去過幾次李伯考家裡吃飯,同樣也在楊家和桓嚴吃過一次飯。
他知道,漢朝的貴族但凡講究點的,都會在吃飯的時候,明確任何工具的用途。
正所謂,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樂文化里,吃飯不僅是吃飯,也是儀式。
儒家還專門與人辯論過,禮與食孰重?
儒者的答案是肯定的:“當然是禮重!”
雖然漢國之中,道家學派盛行。
但是八百年的周朝雖然沒有給華夏留下太多軍事遺產,卻在文化上,要說八百年的歷史沒有在華夏人的身上留下印記,那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在吃飯的時候,人們也十分講究。
例如,入宴席前要從容淡定,臉色不能改變,手要提着衣裳,使其離地一尺,不要掀動上衣,更不要頓足發出聲音。
上菜時,席間菜餚的擺放要有順序,進食時要顧及他人……
除了禮貌的舉止外,對各種餐具的熟練使用,也是“食禮”的一部分。
就說蕭文眼前這木製的餐勺,在這時代的名稱是“匕”,或爲“匙”。
餐勺與箸通常是配合使用的,一般會同時出現在餐案上,但匕箸的分工相當明確,兩者不能混用。
只見蕭文的身旁,貴族出身的孫尚香和楊修就是如此。
他們先是舉起箸,從盤裡夾菜,放入口中,小口地咀嚼。咽下後,又放下箸筷,拿起餐勺,將熱騰騰的粥飯放到嘴中……
所幸的是,對於這套禮儀,蕭文還算能夠接受。
畢竟他的飲食習慣,主要還是受到粵文化的影響薰陶。因此,他不會像內陸或者北方的一些地方那樣,對於陌生的飲食文化,帶有排斥的習慣。
甚至他在用刀叉的時候,也沒有任何障礙。
廣東人雖然很少用刀叉,但一年裡總有那些時候會去吃下西餐。
久而久之,蕭文在用刀叉的時候,雖然算不上多優雅,可至少在用刀叉的時候,不會碰到盤子,發出噪聲。
也不會把肉切得太過歪歪扭扭。
畢竟孔夫子也說過:“割不正,則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