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話,李世民眼前一亮。
他雖然是華夏統治能力幾乎最高的君主,但他始終還是華夏的君主。
在華夏這片地區,在封建時代,永恆不變的真理就是君主專制。
君主越強勢的國家,員能力就越強。而員能力越強的國家,實力就越強。
不要看二十一世紀網絡上吹噓什麼在東漢末年,哪怕一個邊遠的郡,都能夠把邊境的胡人吊打。
但仔細想想,如果東漢末年的華夏北方,出現了冒頓或者君臣時代那種量的匈奴,華夏真的能像漢武帝時代那樣進行遠征?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派遣接近百萬的軍隊,朝着一個方向,進行幾百上千公里的戰略推進,這種封建時代的奇蹟,沒有一個完整統一的華夏,是絕對的做不到的。
國弱民強,那打打防守戰還可以。
畢竟農耕民族的保守特,註定他們不能像海洋民族一樣銳意進取,在沒有國家員的況下,靠着自發的行,保持擴張。
想要擴張,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以及弱小到無法反抗國家機的“民”。
李世民明白了這一點,也不再和蕭文爭論什麼。
他對蕭文說道:“既然如此,那還請先生教我,這華夏之道,到底是什麼道。”
蕭文笑了笑,對李世民拱拱手,說道:“還請陛下給外臣一張華夏地圖。”
皇帝這種存在,每天都是公務纏的。所以華夏地圖這種東西,自然會隨攜帶。
國家,當李世民朝着邊宦使了一個眼後,那個宦立刻從一個隨太監背着的箱子裡,拿出了一張華夏地圖。
蕭文沒有客氣,對着那位宦說道:“準備筆墨。”
聽到對自己突然呼來喝去的蕭文,那個宦也是一愣。不過李世民只是微微地點了點頭,於是那個宦也沒有猶豫,立刻爲蕭文準備了筆墨。
當即,只見蕭文拿起筆,直接在地圖上畫了一跳延綿的長線。
李世民看着那條長線,發現那地方最東邊,是宋國被遼國占據,但在最近的戰爭中終於奪回來的飛地,燕雲十六州。
接着,蕭文的筆又轉到了遼國境內,在這個半遊牧半農耕的國家中間貫穿。
接着,便是漢國的北方領土。
最後,蕭文筆峯一轉,直接向南,在秦國的西部地區下去,直中亞。
看着這條線,李世民疑道:“先生,你這是?”
蕭文笑着解釋道:“這片地區,其實就是華夏這邊,適合耕種的地方。”
接着,他指了指幾個華夏國家的主要邊界線,問道:“陛下,您是否覺得,外臣剛剛畫的這條線,和幾個華夏國家與蠻夷之間的邊界線有種相似的覺?”
聽到這話,李世民點點頭。
他發現,在蕭文剛剛畫的那條線,幾乎隔開了華夏與蠻夷之間的領土。而唯二的區別,就是遼國的南部和秦國的西部。
遼國的南部,被蕭文劃分了進來。
不過那個地方,雖然距離遼國甚遠,但李世民卻知道,那裡有着很多的耕地。這次漢國侵遼國,就在這個國家上占據了許多南部的州郡。不出意外的話,再過幾年,明國和漢國,就會聯合起來,把遼國趕出農耕區。
而另一邊,則是秦國的西部。李世民也知道秦國的西部因爲雨水稀,逐漸有沙漠化的傾向,所以並沒有被開發耕種,反而是一些牧民,會在那裡放羊牛羊。
看着蕭文的分析,李世民發現,這華夏,的確和農耕有着很高的重合。
“陛下想的沒錯。”看着李世民若有所思的樣子,蕭文自然知道這個皇帝正在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下去。於是他說道:“這華夏之道,其實就是農耕之道。孟子說過,人之初,本善。而荀子說,人之初,本惡。但外臣認爲,這人之初,並沒有善惡的概念,只有兩種,會在人誕生之初,就伴隨在他上。”